德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_连心网

首页 >  工作报告 >  市级工作报告 > 正文
德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8日在德州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德州市市长陈先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奋斗目标,稳增长强产业、抓创新增优势、重统筹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0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120.2亿元,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00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9600元,增长1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增长2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8:55.2:34。粮食生产克服洪涝灾害影响实现“十连增”,总产达到162.8亿斤,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新增蔬菜面积24万亩、经济林9万亩,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0处。工业经济较快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250亿元、利税720亿元、利润410亿元,分别增长19.3%、22.3%和24%,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0%。服务业加快发展,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0亿元,增长15%,东北城、欢乐世界、黄河故道温泉度假村等一批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项目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兴增长点。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顺利实施,4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乐陵、武城等9个县(市、区)增幅超过30%,县级综合实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产业振兴四大工程全面展开。坚定不移地以大招商推进产业大发展,市政府领导成员带头,强力推行“二八律”,主要精力用于外出招商、引进项目。全年走出去、请进来2100批次,组织招商活动120次,与200多家中央企业、知名龙头企业、重点行业协会、著名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宣传了德州环境,聚集了招商资源,锻炼了干部队伍,创造了产业发展新优势。 13个产业共签约项目379个,占总签约项目的91%;完成投资82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8.6%,“10+3”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支撑全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各县(市、区)立足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聚集度、工作集中度明显提高。扎实推进“1351”大企业培植计划,突出“两手抓”:一手抓运行,全力保资金链条、保优质产能,确保骨干企业健康稳定运行;一手抓培植,出台16条扶持政策,建立包扶挂职制度,制定个性化培植方案,力促优质企业快速发展。百家重点培植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9%,过百亿元、过50亿元、过30亿元、过10亿元的分别达到2家、11家、19家和40家。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4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9%。高效推进大项目建设,完善落地流程,优化建设环境,提高服务效能,力促早开工、快建设、早见效。全市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172个,总投资2016亿元,红星美凯龙、华嬉园、蓝天广场、北车装备、和胜家电等422个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 10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2亿元,宝雅汽车、华鲁恒升扩产、玲珑轮胎、联化科技等62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集中力量推进大平台建设,建成高铁新区 “六纵五横”、生态片区 “三纵一横”主干道, 10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实现路网一次成形,管网全面配套,绿化一步到位。对产业园区内83个村庄实施综合整治改造,启动建设9个集中安置社区。市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德陵一体化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认真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1125万元;加快发展配套型、加工型、服务型企业,新增个体工商户2.6万户、私营企业3139家、从业人员9.6万人,成为实体经济总量扩张的重要力量。

  (三)城乡建设大步跨越。过去的一年,是大投入、大建设、大变化的一年。中心城区大会战取得重大突破。规划建成77公里的大外环快速通道,打通了串联三区的16条主干道路,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到280平方公里,搭建起跨越发展的大框架。实施 “四供两排”等城建项目6大类83个,完成投资180亿元,新建改造供水管网72公里,新增供热面积260万平方米,城市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调整理顺城管体制,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县城提质扩容全面展开。禹城、齐河、临邑、武城等县 (市)加快新区建设, 10个县级主体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2亿元,新拓展城市空间78.6平方公里。两区同建扎实推进。市县两级统筹规划,乡村干部奋战一线,社会力量大力支持,建成和在建农村社区378个、 1400万平方米, 10万农户入住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启动建设产业园区876个,流转土地50万亩, 30万农民就近就业,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民收入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德滨高速建成通车,邯济复线、德大铁路、济乐高速、南水北调德州段加快实施,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000公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全国先进。

  (四)开放创新强势突破。坚持用开放的胸怀广借外力,用创新的办法破解瓶颈。大力推进金融体系建设,制定扶持金融业发展24条意见,新增各类金融机构43家,交通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威海商业银行落户德州;全力化解金融风险,开展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年活动,不良贷款额度大幅压降;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直接融资150亿元,新增间接上市和挂牌企业22家;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55亿元,同比多增89亿元,金融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坚持把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作为补充地方财力的重要途径,共到位各类无偿资金131亿元,增强了促进发展能力。坚持把引进外部力量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高铁新区、生态片区、 “三河六岸”等重大规划均聘请国内名院大家编制,实现了规划的高起点、高层次;大路网、大社区等重大工程采用BT等方式引入外地建设主体,既引进了资金和人才,又引进了先进的投融资理念和管理模式。外经外贸平稳增长,完成进出口29.1亿美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10%。区域合作日益深化,黄三角开发进程加快,乐陵循环经济示范园、庆云红云高新区建设扎实推进。资本交易大会、太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富有成效,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五)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组织实施城乡大绿化,重点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和沿河沿路生态廊道系统,新植树427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31.5%。中心城区大绿化新增绿量大、栽植标准高、景观效果好,完成基础土方510万方,种植乔木341万株、灌木414万株,改造绿化面积194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有力地推动了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 8个县 (市、区)建成人工湿地, 40家企业完成治污工程改造, 16家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达标排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万吨, 5条主要河流稳定实现V类水质目标,顺利通过 “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验收。大气污染防治不断加强, 23家热电企业建成脱硫工程,PM2.5和大气能见度自动监测系统正式运行。节能减排均衡推进,淘汰落后生产线30条、设备1700台 (套),万元GDP能耗下降3.75%,COD、二氧化硫减排完成省定任务,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六)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年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45.6亿元,增长28.3%,占财政总支出的60.1%。城乡就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到6万余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新建农村中小学楼房校舍39.7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16所,补充教师1715人,高考取得好成绩,成为全国首个师德建设示范基地,德州学院东扩工程开工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6.8%,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36万人,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78%。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征缴社会保险基金5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74万名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6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月人均增加208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8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农村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和3000元。开工建设保障房20061套,竣工12785套,更多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文化惠民工程步伐加快,市博物馆开馆运行,德州大剧院、档案馆主体竣工,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村文体大院和社区文体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十艺节”筹办工作进展顺利,文艺作品创作成绩突出;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等任务全面完成;全民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平安德州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信访和治保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十八大安保任务圆满完成。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成效明显,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人口计生、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工商、质监、气象、打私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七)政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开通“12345”市民热线,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解决民需,共受理群众诉求53万件,社会满意率95.5%,及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强化市政务服务中心职能,推行服务标准化、管理精细化、运行规范化、保障高效化, 107个部门的658项行政事项进驻,共办理服务事项130万件,群众办事省心、省力、省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保廉提效工作,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同步提升。规范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公开交易、阳光操作,完成交易项目330余件、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实现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保值增值。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716件,办结率100%,政府为民服务、依法办事、廉洁勤政的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实干、奋力拼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在应对挑战中大胆探索,在经受考验中奋力前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深刻启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离不开战略,决策离不开市情。推动德州跨越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把握规律,吃透上情,超前谋划,科学决策,选准工作主攻方向。实践告诉我们,抓落实促发展,必须研究科学推进机制。战略性任务实行 “二八律”,阶段性重点工程组织大会战,常规性工作抓平稳运行,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协调有序。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创新是最大红利,改变欠发达面貌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必须大力度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措施,探索新路径,增创新优势,激发新活力。实践告诉我们,开放开拓是强市之路,借力发展是必然选择。必须搭好开放平台,拓宽开放领域,用活开放手段,借助市场机制,争取政策支持,化解难题,破解制约。实践告诉我们,干部是最大的资源。一个地方发展必须有一支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敢打硬仗、善于攻坚的干部队伍,做到在实践中锤炼干部、考验干部、培养干部。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基础根植于群众,创造活力源自于人民。做好任何工作,人和最关键。必须把群众路线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要坚决反对和防止,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真正把推动德州跨越发展变成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

  各位代表,一年来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跨越发展要求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承认差距是境界,找出差距是胸怀,缩小差距是能力。经济总量小需要做大实体规模,发展质量低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民生需求多需要加快发展,工作任务重需要提升能力。凡此等等,存在于主观、客观领域的各种问题和不足,正是今后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解决问题要抓关键抓重点,缩小差距要靠创新靠实干。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松劲,心无旁骛抓发展,尽心竭力解难题,扎扎实实干事业,就一定能够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发展的总目标!

  2013年总体安排和重点工作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 “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是德州跨越发展的攻坚之年、突破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

  根据市委的决策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城乡统筹作为第一方略,把开放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民生改善作为第一追求,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基础承载力、科技创新力、对外影响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5‰以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化是四化之首,是建设幸福德州的必由之路。必须举全市之力,整合各类资源,强力突破工业,做大实体经济。一是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大产业的主动力。发挥好平台、要素、高铁三大优势,统筹好产业、人脉、政策三种资源,利用好13个产业办、 13个县级主体、外聘招商顾问三支队伍,走出去、请进来,主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精密装备、精细化工、精新纺织项目,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把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作为攻坚战、持久战,深入对接央企、 500强、行业龙头、科研机构,邀请百家央企、百名华商、百家台商、百位科技领军人才来德州考察洽谈,梳理线索,强力跟进,加速形成产业项目建设新高潮。二是坚定不移地把培植大企业作为做大存量的主攻点。深入实施 “1351”工程,落实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坚守实业、做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继续推动城区企业 “退城进园”,促进装备升级、结构调整、规模膨胀。实施100个市级重大项目,扶持100个科技型、高端型技改项目,培植一批新兴利润增长点。鼓励企业优化出口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引导企业重商标、创品牌,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促进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开展 “企业家素质提升年”活动,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严格落实重点企业保护制度,完善市级领导包保、挂职干部帮扶、问题挂牌督办等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坚定不移地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壮大产业规模的生力军。发挥民营经济起步早、群体大的优势,放大政策效应,完善服务体系,实施 “千家中小微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大创业活动,扩张实体经济原生基础。四是坚定不移地把科技金融作为支撑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创新型人才开发体系建设,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00人以上。发挥好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和融资企业的载体作用,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企业多元融资,争取年内新增上市企业6家、场外挂牌20家,直接融资195亿元,引进商业银行4家、新增贷款330亿元以上。五是坚定不移地把培植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县域经济 “三年倍增”计划的重要实现形式,发挥优势,集中要素,做强载体,破解制约,迅速增强综合实力,争取第一方阵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15亿元、第二方阵全部过10亿元。

  (二)科学有序地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这是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大事,必须遵循规律,精心谋划,扎实推进。今年重点办好四件事:一是规划全覆盖。组织专家编制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农村社区四级规划,推动各级次、各类规划有机衔接,形成统筹城乡、适度超前、富有特色、切实可行的规划体系。二是启动大路网。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 “四纵三横”快速通道,构建起覆盖全市、贯穿城乡的路网骨架。今年,启动省道101和314线改造工程,建设中心城区到平原、禹城、齐河和到宁津、乐陵、庆云的两条快速通道。明年,实施国道104和省道254线改造工程,建设通往陵县、临邑和武城、夏津的两条大通道。开工建设德商高速、石济客运专线、济齐黄河大桥,加快建设济乐高速、德大铁路,争取邯济铁路建成运营。三是实施中心城区 “三年大变样”。推进老城改造、新城提升、新区开发、陵县对接,重点治理老工业区、老商业区、老居住区,解决上学难、交通难、环境整治难等问题,实现布局大优化、环境大改善、形象大提升、实力大跨越,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推进 “三河六岸”景观建设,实施德州外滩工程,建成滨河路,打通集生态功能和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南北通道。完善文体公园,规划以图书馆新馆、美术馆、科技馆等为重点的市民广场,开挖太阳湖,建设太阳岛,打造城市中轴线。加快9个集中安置社区建设,改造11个城中村、棚户区。抓好 “四供两排”,加快高铁新区管网建设,改造老城区配套设施,增强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组织整治市容、拆除违建、擦亮窗口、整顿秩序、美化夜景 “五大活动”,推动城市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方向迈进。实施 “智慧德州”建设,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四是全面提升两区同建水平。突出城镇化质量导向,围绕大路网框架,调整优化中心镇、农村社区布局。启动12个示范镇建设,高标准做好产业区、商贸区、居住区 “三区”规划。新建75个规模适中、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培育100个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示范产业园区,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让更多农民享受现代文明新生活。

  (三)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德州的传统优势,提质增效的潜力巨大。当务之急就是坚持四化同步,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继续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大免费统一供种力度,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大力发展优质蔬菜、林果、花卉、畜牧等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依法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进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把资本、科技、管理等要素导入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农业,搞好精深加工,将农产品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完善农业科技、信息、金融、保险服务和农产品疫病防控、质量监管体系,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供销社连接城乡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推进 “农超对接”和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举办好首届农产品展销暨产业投资洽谈会,打造全国首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三是强化农业基础支撑体系。继续抓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新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40万亩。实施防汛抗旱重点工程,全面治理德惠新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小麦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坚持不懈地改善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坚持绿色发展、集约发展、永续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德州。一是实施大绿化。按照全域绿化理念,继续推进生态廊道、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全年植树400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3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坚持有路必栽树、沿河要造林,重点对京沪高铁、京台高速、青银高速等28条交通干线和串联全市的22条主要河流沿线实施高标准绿化改造,形成以道路绿带为骨架、河道绿带为辅助的生态廊道系统。巩固扩大中心城区大绿化成果,全面开展县城、乡镇驻地和新型农村社区周边的造林增绿活动,将森林引入城镇,将花园建在街头。二是打造大水系。完善骨干调水网络,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推进流域生态修复,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提高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和水生态保护能力。启动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工程,将280平方公里内的河道、沟渠、湖泊、湿地有机贯通,使整个城市水系活起来、清起来、靓起来。三是推进大环保。继续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严格执行能评、环评制度,防止 “两高”项目上马。加快污水、垃圾处理厂升级改造,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确保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增加5%,努力让全市人民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优美环境中。

  (五)积极稳妥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互相交织,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凸显,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完善便民利民服务功能。严格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健全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合法维权的关系,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做好重大决策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防止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大力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深化平安德州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有效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综合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六)千方百计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民生导向,落实民生政策,加大民生投入,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突出做好重点人群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推动城乡就业量增质升。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校舍建设力度,引进招聘教师1500人,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快德州学院东扩、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提高新农合基金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推动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人员全覆盖,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市级调剂金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12个示范镇建设高标准敬老院。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720元,福利机构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200元。做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流浪救助等工作。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12220套,基本建成8000套,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建成德州大剧院,做好 “十艺节”筹备和参赛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高度重视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依法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权益,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档案、史志等工作,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市政府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计划投资2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1.加快学校建设,改善就学条件。新建扩建中小学校70所、幼儿园100所,缓解班额大、上学难问题。

  2.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减轻医疗负担。对20类重大疾病,农村参合人员最高年补偿额20万元,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3.开展孕前检查,降低出生缺陷。依托计生服务网络,免费为农村计划怀孕夫妇提供19项临床检查服务。

  4.帮扶残疾人,关爱弱势群体。启动建设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加快建设县级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低保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发放生活补贴600元, 6岁以下残疾儿童享受免费康复训练。

  5.建设福利中心,实现老有所养。建设14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5处日间照料中心,为敬老院和光荣院集中供养老人每天免费提供1袋牛奶和1个鸡蛋,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救助农村80岁以上特困老人。

  6.建设水绿家园,改善人居环境。实施重点路网及重点水系绿化,在中心城区建设12处公园绿地。

  7.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新建改造中心城区主干道路交通信号和安全隔离等设施,基本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新增候车亭150处、新型公交车200辆,开通中心城区至部分县城城际公交车,方便群众出行。

  8.努力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组织就业培训5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4万人;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4亿元,扶持创业3000人。

  9.完成城乡水网工程,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中心城区第四水厂一期工程和武城、临邑、禹城管网延伸工程,新增100万人饮用黄河水。

  10.改造气热管网,服务百姓生活。更新天衢路、岔河小区、勤奋街等老旧燃气管网,改造部分居民小区二次供热系统,推进高铁新区大社区集中供暖。

  各位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天职,让群众满意是最高标准。办好群众的事情是使命,完不成既定任务是失职。对今年安排的这些民生实事,市政府将全力以赴,确保完成,坚决兑现!

  (七)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按照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规定、新要求,认真抓好政府自身建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牢固树立为民导向。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做到 “民有所呼、我有所为”。完善经常性的联系群众和民意表达机制,大力提升“12345”市民热线综合效能,健全闭环式运行机制,确保 “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打造人民满意工程。加快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服务内容,简化工作流程,方便群众办事。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更好地为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大力倡导务实之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就要改进作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注重落实、讲求效率。改进文风会风,少发文、发短文,少开会、开短会,说实话、办实事。实干就要提高集中度,坚持 “二八律”,把精力凝聚到抓落实、促发展上。实干还要敢干、会干,以敢干展示实干的气魄,以会干增强实干的效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各级干部要坚持多学习、多调研、多思考,敏锐把握形势,深入研究规律,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密切联系实际;既要会谋划,又要能操作;既要善于继承,又要勇于创新,真正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支作风顽强、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坚持依法行政、清廉从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继续实施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保廉提效工程,支持审计、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坚决查处贪污、受贿等违法案件,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行动铸就辉煌。德州正处于爬坡攻坚、加油提速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创新实干,为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而努力奋斗!

更多关于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的新闻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更多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近更新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