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_连心网

首页 >  工作报告 >  市级工作报告 > 正文
温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19日在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温州市市长陈金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极为复杂、发展遭遇较大困难的一年,也是温州爬坡过坎、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两海两改”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扎实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抓统筹攻改革、优环境强投入、兴实体推转型、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3650亿元,同比增长6.7%;财政总收入50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9亿元,均增长3%;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12%;外贸出口总额177亿美元,下降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9亿元,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00元,分别增长9.7%、11%;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8%、9.1%、2.3%、8%。

  (一)发展支撑条件日益改善。坚持“周督查、月协调”,强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7亿元,增长34.6%,投资率达64.6%,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瓯飞工程开工建设,市域铁路建设规划通过国家审批,绕城高速西南线、诸永高速延伸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乐清湾港区一期、温州机场T2航站楼及飞行区改扩建、华润苍南电厂、平阳顺溪水利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七都大桥、飞云江大桥新桥、500千伏乐清输变电、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供水等工程建成。瓯江口新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生态园三大市级功能区投资额同比翻一番,列入考核的25个都市型功能区完成投资1383亿元。加大土地挖潜力度,完成土地清理10万亩、耕地垦造5.7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3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

  (二)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出台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和“扶工兴贸”十大举措,开展“进万企解难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3400多个,减轻企业负担42亿元,政府应急转贷金循环使用累计达160亿元。实施“亩产论英雄”和企业分类管理,帮扶企业1307家。开展银项、银企对接,中小企业贷款增长14.2%。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回归实业,鼓励企业进行用地二次开发,突出抓好20个超5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对接落地,工业投资增长42%,增速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批。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8家,新建科技孵化器面积21.6万平方米。建成国家金融设备质检中心。被评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59.6%、54.4%。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70个,新入选省“千人计划”29人。出台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1+17”政策,金融集聚区、温州科技城等省级服务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产业增势喜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被列为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4万亩,晚稻单产创历史新高。

  (三)“1650”大都市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间成果。大都市核心区和6个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瓯洞一体化”改革启动实施。滨江商务区30幢大楼加快建设,龙湾万达广场建成开业,瓯海华润万象城、瑞安新天地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相继开工。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大力推进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全市拆除违法建筑2927万平方米、户外广告17.8万平方米,绿化造林16.3万亩,建成森林公园22个、市域绿道1000公里;市区6个山地公园、36个滨水公园向市民开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启动市区“城中村”改造,开工建筑面积596万平方米。实施农房改造集聚3069万平方米,新增集聚率6.2%。完成440个待整治村环境整治。实施珊溪水源保护“五大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初见成效。温瑞塘河水质持续改善。推进电镀业整治入园,未按时入园企业全部停产整顿。获得省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洞头创成国家生态县。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设立地方金融管理局,组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4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4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6家,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2家。温州金改广场等一批要素交易市场开业,股权投资、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发债122.7亿元,新增上市企业4家。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农村资金互助会试点稳步推进。着力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波后续影响,切实抓好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股改、地改基本完成,户改试点工作启动。柳市、塘下、桥头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招投标市场改革深入推进。完成第二轮国企整合重组,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基本实现统一监管。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实际到位内资211亿元,利用外资4亿美元。加强对台合作交流,农业、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对接取得实效。温州航空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进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获批,开通对台客运直航,及至韩国、泰国等国际航线。援疆、援藏、援青工作成效明显。

  (五)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95.8亿元,增长8%。开展市区“安置提速”专项行动,完成安置房交钥匙6391套。推进社保提质扩面,新增五大险种参保人数86.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515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30%。启动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成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48所、等级幼儿园109所。温州肯恩大学(筹)开工建设并完成首批招生,温州城市大学挂牌成立。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明显。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市文化艺术大楼、东瓯王庙工程进度加快,县级“三馆”建设顺利推进。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广受好评。成功举办第四届温州艺术节。荣获“中国龙舟名城”称号。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一期开工,建成登山健身步道438公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乐清、平阳、苍南14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社会资本办医列为全国试点。温医附一医新院开诊。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健全。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98%。完成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鹿城公共自行车系统投用。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工青妇、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殡葬改革开启新模式,青山白化治理进一步深化。狠抓社会管理和应急处置,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社工资格认定,社区“五大服务中心”建成率达92%。联动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攻坚,化解积案951件。开展平安大市“四连创”,安全生产整治取得实效,社会治安总体良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六)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着眼于解决问题、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出台了一系列政府工作规定。严格落实“五个凡是”,市县两级下放事权509项。市本级审批事项削减780项,集中度达92%。完成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实现“一个号码找政府”。开展行政处罚结果网上公开试点,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化“五型”机关创建,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大力压缩行政性开支,完成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实施公务接待“三严四禁”制度,严格公务人员出国(境)管理。开展“万企评行风”活动,实行“四查”倒逼问责,严肃处理了一批“中梗阻”典型案件。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做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积极参与温州建设的驻温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温单位,向情系家乡的海内外温州人,向所有关心支持温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受欧债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又面临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伴随全球性经济下滑,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生产总值、工业、出口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受制于政策、要素等因素,个别工程未能如期开工;区域金融风波影响尚未消退,社会信用体系亟待修复;市场需求萎缩,综合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加大;社会管理创新有待加强,社区建设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转变机关作风任务艰巨,一些政府部门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克难攻坚、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纵观各个方面,今年宏观环境总体上将好于去年,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特别是“两海两改”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温州转型发展正处在破茧化蝶、不进则退的临界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加快转型步伐,全力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向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和实体经济振兴,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环境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全域推进大都市建设,全面开创温州转型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大项目支撑,推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把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调结构、增后劲的重中之重,以大项目大投入,带动大建设大发展,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力争完成3350亿元。

  狠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健全立体交通网,谋划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抓好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段、绕城高速西南线、诸永高速延伸线、104国道西过境、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市域铁路S1线、温州机场T2航站楼及飞行区改扩建、瓯江南口大桥等项目实施,加大绕城高速北线二期、瑞文泰高速、市域铁路S2线、瓯江北口大桥、七都北汊桥等项目推进力度。围绕健全现代水利网,加快推进以瓯飞工程为标志的滩涂围垦、水源保护、防洪排涝、水系生态等建设,实施围垦19.3万亩,深化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治理,开展瓯飞潮汐电站、飞鳌围垦、楠溪江河口大闸、永嘉南岸水库等项目前期研究。围绕健全能源保障网,抓好电厂电网、油气管道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石化液化天然气、市域500千伏电力骨干网等项目,建成丽水36-1气田陆域终端、华润苍南电厂一期,全年投产变电容量300万千伏安,开工300万千伏安。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持“三资”齐招、三产齐上,进一步健全招商工作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实行领导领衔招商和全域全员招商,确保引资总额翻一番。完善重大项目生成和推进机制,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名企,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展往年招商项目“回头看”,狠抓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办好世界温州人大会,规范异地温州商会建设,促进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融合发展。做好亲商、安商、护商工作,营造一流投资发展环境。

  强化重大项目全程服务和要素保障。加紧谋划、包装、储备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项目,突出抓好100个以上、总投资超3000亿元的重大项目前期。严格落实全程无偿代办制,推行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和联合竣工验收等做法。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完善金融信贷支持,深化融资手段创新,用活用好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土地清理力度,抓好低丘缓坡、荒滩和低效土地开发利用,完成耕地垦造5万亩,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建立全市用地指标统筹调控机制,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狠抓政策处理攻坚,基本完成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托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提升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构建“一区多园”新格局。发挥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做大做强一批中心镇、功能区产业平台。支持乐清开展省级工业强县建设。积极推进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电动汽车产业建设,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改造提升电工电器、汽摩配、泵阀、鞋服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亩产论英雄”,试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征收政策,提高企业产出效益。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争取引进20个以上超5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抓好300个已供地未开工项目开工,实施“百项百亿”技改计划,完成工业用地出让1万亩,实现工业和园区建设投资900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投资570亿元。积极发展现代建筑业。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家,完成小微企业上规模300家、“个转企”4000家。

  加快服务业升级扩张。围绕打造时尚消费之都,启动传统市场“迁改并转”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落实一批高端商务综合体和大型专业市场。加快建设会展项目,统筹全市会展资源,做大做强会展经济。谋划发展航空物流产业,积极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推进冷链物流、金属物流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建好金融集聚区、浙江创意园等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动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提升发展都市休闲、健康养生、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创新旅游发展业态,搞好旅游包装推介,重点推进“1+4”旅游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突出抓好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建设,各县(市、区)要积极争创省级高新园区。加快建设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办好中科院温州生材所和华中院、轻工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中心的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募集科创基金5亿元。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深入实施“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着力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加强技工队伍建设,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人。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完成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开工建设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加快建设77省道洞头延伸线和大门大桥,提升乐清湾、状元岙、大小门岛三大核心港区开发水平。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业园、大小门新兴产业岛。进一步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建成标准渔港7座。加强海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碧海工程”,支持洞头开展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国家海洋公园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0个。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项目。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发挥农合联作用,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院地合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依托“农民学院”等平台,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关心和重视企业发展。完善落实振兴实体经济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大“扶工兴贸”力度,继续抓好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深入推进清费减负,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信心”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推进“1650”大都市建设

  统筹组团城市开发。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强规划指导和调控。全面铺开滨江商务区建设,跨江推进鹿城七都岛、乐清柳白片、永嘉三江片开发,推动瓯江两岸加速崛起。提升龙湾中心区发展水平,加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建设,加快“瓯洞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向东拓展。提速建设瓯海中心区,推进仰义林里片区和藤桥、泽雅都市生态板块联动开发,推动城市西片优化提升。加大温州生态园旧村搬迁和湿地公园建设力度,精心实施环大罗山开发。加强乐清“一湾五区”、瑞安飞云江两岸规划建设,提升两大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建设鳌江跨江3座桥,整体推进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开发。支持文成、泰顺建设生态新城,构建大都市生态屏障。坚持把中心镇、功能区作为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战略节点来抓,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深入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六城联创”活动,按照“两无三化”要求,精雕细琢城市景观,突出抓好重点街区、主要干道旅游化改造,精心打造印象南塘文化村、行政中心中央绿轴等一批城市新亮点。积极推进“三改一拆”,全面铺开市区“城中村”改造,新开工建筑面积780万平方米。调整完善“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和二三产返回地政策,三年基本解决市区二三产返回地遗留问题,今年解决3500亩。深化拆违攻坚,全市拆除违法建筑15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500万平方米。坚持宜建则建、宜绿则绿,加强拆后土地利用。完善城管联动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继续开展“打卡口、接断路、建环线”,开工建设15条城市主干道。鼓励民资参与停车设施建设,新增市区公共停车泊位5000个。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拓展完善县(市)城乡一体化公交、城市公共自行车和慢行系统,多管齐下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加快建设市区西向水厂、天然气输配等项目。瓯江南岸防洪堤全线闭合。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线管理。推进“智慧温州”建设,移动4G网络实现市区全覆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对接,加大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改造等设施建设力度。

  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制定新一轮山区经济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快西部产业带和“山上温州”建设。合理利用山区水电资源,抓好交溪流域综合开发。推进新56省道接南田公路、58省道筱村连接线工程。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开展“五大扶贫行动”,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加大珊溪水库库周群众转移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真正体现“谁保护、谁受益”。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精心组织实施《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积极争取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列入省人大立法,实时发布“温州指数”, 引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快发展地方性金融组织,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设立小微企业再担保中心、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等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银行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做大做强金融要素交易市场,开展股权、产权交易试点,完成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300家,新增上市企业5家。年度发债100亿元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探索扩大农村质(抵)押担保范围。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依法处置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区域正常金融秩序。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深化“三分三改”,开展股改、地改“回头看”,基本完成户改任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鼓励整村、整组土地流转,新增土地流转10万亩以上、整村流转100个。完善林地地改工作,新增林地流转5万亩以上。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实行“四策合一”,引导推动城镇保障房跨区域、连片集聚,新增农房改造集聚率5%以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抓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和社会资本办医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公共市政设施、社会养老事业等领域。用足用好海域“直通车”政策,制定出台管理办法,争取申报建设用海指标1万亩。健全排污收费机制,推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中介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国资管理体制,加强国有投融资平台债务监管,提升国资质量和投融资能力。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抓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发展进口贸易,打造若干个区域性进口商品贸易基地。完善区域大通关平台,积极申报更高级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力争状元岙港区扩大开放、乐清湾港区水陆域开放和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获批,努力实现航空口岸台湾居民“落地签”,开通至欧洲等国际航线。谋划通用航空基地建设。争取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在温试点。深入实施海西区战略,健全对台工作机制,谋划设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对台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乐清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加强与境外和港澳地区的合作交流。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温州”

  加大生态创建力度。狠抓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薄弱环节整改提升,确保年内通过技术预评估。支持泰顺创建国家生态县。实施绿化造林10.1万亩,开工建设森林公园40个,建成市区山地公园4个、滨水公园83个,新建城市绿地2257公顷、市域绿道1600公里,提升公园文化内涵,创成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加强水土保持和湿地保护,推进裸露山体整治复绿。深化“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建成市级以上生态乡镇、村100个。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大力整治“四边”区域突出环境问题。按照“3个100%”的要求,全面开工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综合材料生态处置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确保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整治大会战,建设污水处理项目50个,新建污水干支管190公里,实现“一城一网”管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深入实施珊溪水源保护“五大工程”,提前两年建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今年完成畜禽养殖削减目标。完成温瑞塘河沿河10个片区污水管网建设、16条黑臭河道治理。开展“安静城市”专项行动。抓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强化节能减排攻坚。实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加强源头控制。推广先进节能和环保技术产品,重点抓好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节能。深化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限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完成平阳制革业、永嘉造纸业整治提升任务。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创建全国低碳示范城市。

  (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温州人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敢为人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增强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的信用意识,大力提升“信用温州”形象。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谋划国学中心、六艺苑、文博馆等项目,加快建设市文化艺术大楼。县级“三馆”全面达标,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开展“基层文化年”建设,举办四时八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快实施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楠溪江文化园、泰顺石创意园等项目。强化文化对品牌的塑造,提升温州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引进知名文化机构参与温州文化建设,支持温州文化“走出去”,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加强古村落、古迹遗址和重点文物的整治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深度发掘“瓯”字文化,保护发展“两瓯两雕”传统工艺,加强南戏研究和挖掘。支持廊桥、矾矿申遗。抓好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和宣传,开展永嘉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活动。积极推进“市宝回归”,延续城市文脉。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整合优化城乡校网布局,新建公办幼儿园15所,创建等级幼儿园80所;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创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所,基本完成市区初、高中分设办学,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整合提升。深化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举办高职教育。支持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加快建设温州肯恩大学(筹),筹建华侨大学、商学院、体育艺术职业学院、安防职业学院。办好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成人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打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攻坚战,加快推进卫生强县(市、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设温医附二医瑶溪分院、市人民医院娄桥新院、市中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等工程,建成新市急救中心。积极推进健康体检、康复疗养、特殊医院等项目。支持省市骨干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加强全科医师和卫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力度,深化计生家庭幸福生活促进行动,进一步提升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建设奥体中心,办好第15届市运会,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创建省级体育强市。

  完善“大社保”体系。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和就业援助行动,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继续推进“安置提速”三年行动,完成市区安置房交钥匙4000套。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深化社保提质扩面,调整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制度。拓展完善市民卡功能。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创建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重视发展老龄产业,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达50%。深化殡葬改革,加大禁新改旧力度,建成一批生态公益性公墓,全面兴起绿色殡葬新风尚。

  抓好民生实事项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精心组织实施年度十大民生工程,重点在住房改善、交通治堵、人文关怀等十大领域、27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八)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三社”互动发展。以省部共建温州市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深化完善村级组织“转并联”,深入开展“幸福社区”创建,理顺社区运行机制,抓好社区选举试点。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登记类社团增长30%以上。推进专职化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工服务水平,新增专业社工1500人。

  深化“平安大市”创建。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法治温州”建设。深入开展“除恶治乱”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促进人口结构优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营造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做好学校及周边安全工作。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监管力度,加快食品检测检验中心建设,千方百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抓好事故隐患排查整治,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水平。规范信访秩序,做好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支持驻温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开展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加强政风建设,推动政府工作提质提效

  当前,温州正处在转型发展、赶超跨越的关键期,全体政府公务人员重任在肩,必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兴雷厉风行、真抓实干之风,勤勉工作,夙夜在公,以优质高效的政府工作推动温州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转变作风,优化服务。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着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杜绝推诿扯皮,切实做到急事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健全完善各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为基层和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二)破难攻坚,强化执行。转型时期矛盾凸显、问题交织,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增强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抓手,直面困难展开工作。持续开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针对项目建设、土地开发、城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个抓破解,逐项抓落实。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强化过程控制,以时限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责任。加强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着力治庸、治懒、治散、治奢,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三)简政放权,提高效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市级机关部门内设机构整合和流程再造。坚持人随事走、财随事转、权随事移,理顺中心镇、功能区管理体制,增强基层事权承接能力,切实做到“五个凡是”。抓好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加快培育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推进四级行政审批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整合推进基层文体、卫计服务中心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

  (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中心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巩固深化“三公”制度改革,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创造清正廉洁、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奋勇当先时不我待!站在新的起点上,转型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破冰前行的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满怀科学发展激情,坚定再创辉煌信心,咬定目标、奋力前行,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努力奋斗!

更多关于 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的新闻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更多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近更新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