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连心网

首页 >  统计公报 >  县级统计公报 > 正文
招远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招远市统计局

2013年2月3日

    2012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经济稳步发展,走向复苏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势头良好。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5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6%(比上年,下同)。人均GDP达到9687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5412美元),增长12.9%。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48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9.16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0.48亿元,增长14.3%。三次产业结构为5.7:57.9:36.4。全市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达7.36%,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6.13%。

    物价水平稳中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4.0%。在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别中,四升一平三降:即食品类上涨8.9%,烟酒类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8.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交通和通讯类持平;衣着类下降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7%,居住类下降0.4%。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39亿元,增长(可比价,下同)6.9%。农业内部各行业协调发展,种植业产值35.36亿元,增长7.6%;林业产值1.48亿元,增长6.6%;牧业产值12.98亿元,增长6.4%;渔业产值3.36亿元,增长4.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0亿元,增长3.7%。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粮食产量33.5万吨,增长5.6%;粮食单产450.4公斤/亩,增长3.8%;油料产量6.82万吨,下降1.6%;蔬菜、瓜果产量7.32万吨,下降5.9%;果品产量56.22万吨,增长8.7%,其中苹果54.28万吨,增长8.7%。

    林业生产发展较快。当年增加造林面积1350公顷,育苗面积280公顷,年末林业用地面积达到5.29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3%。

    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年末生猪存栏25.8万头,增长4.1%;大牲畜存栏2.74万头,增长33.0%;羊存栏2.59万只,增长6.1%;家禽存栏482.24万只,增长10.9%。全年生猪出栏48.54万头,增长22.2%;牛出栏1.26万头,增长11.5%;羊出栏2.98万只,增长16.9%;家禽出栏773.83万只,增长2.6%。肉类总产量达到5.10万吨,增长17.7%;禽蛋产量3.91万吨,增长8.4%;奶类产量9090吨,增长3.1%。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名优新品种养殖不断扩大,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4000公顷,增长11.9%,水产品总产量2.64万吨,增长3.0%,其中海水产品2.19万吨,增长4.0%,淡水产品0.44万吨,下降1.8%。在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0.36万吨,海水养殖1.83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4.33万千瓦,增长3.1%;农村用电量7.51亿千瓦小时,增长3.1%;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3.06万吨,增长3.9%;有效灌溉面积3.6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0.6%。年末,全市724个村全部通电、电话和汽车,自来水受益村67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301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38.8亿元,增长12.6%,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9.3亿元,增长14.5%;集体工业增加值45.7亿元,下降8.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1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1.3%。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88.8亿元,增长24.7%。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10.3%;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73.5亿元,增长13.1%。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18.2%。

    2012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  品

单 位

绝对量

比上年±%

黄金

公斤

55822

12.6

白银

公斤

174679

1.6

水泥

万吨

65.3

-0.6

硫酸

548044

-4.7

轮胎外胎

万条

2912.9

18.5

铜箔

18185

11.4

覆铜板

40502

-3.7

饮料酒

10784

-22.3

罐头

54411

0.2

发电量

万千瓦时

39739

24.8

服装

万件

1906

-6.4

    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5.1亿元,增长15.9%;实现利润149亿元,增长16.1%;实现利税179.5亿元,增长17.0%。

    五大支柱产业强力支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黄金、食品、橡胶、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为1349.3亿元、155.7亿元、129.6亿元,分别增长23.2%、21.5%、20.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6.8%、86.7%、87.1%。

    建筑业生产发展稳定。年末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45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16亿元,增长1.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7.1万平方米,增长3.7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1.88万平方米,增长2.4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89亿元,增长2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6亿元,降低23.0%;第二产业投资83.87亿元,增长6.4%;其中工业投资83.5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169.4亿元,增长32.7%。

    投资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国有投资为33.97亿元增长70.3%,集体投资72.49亿元,降低9.5%;股份制和私营个体投资分别为86.92亿元和45.09亿元;港澳台投资为2.5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为23.76亿元,增长41.6%。

    房地产市场调控明显。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75亿元,下降13.73%,其中住宅投资16.76亿元,下降9.2%,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3.7%。房屋施工面积328.97万平方米,增长11.3%,房屋竣工面积21.59万平方米,下降71.1%,商品房销售面积55.1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8.83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4.5亿元,增长15.2%。从城乡销售增长情况看,城市高于农村。城市零售额107.2亿元,增长15.4%;农村零售额17.34亿元,增长14.0%。

    热点商品持续旺销,金银珠宝类、通信器材类、服装类、汽车类、家电类、皮草箱包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22亿美元,增长3.5%。其中,出口12.74亿美元,增长4.7%;进口7.48亿美元,增长1.6%。在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完成2.63亿美元,下降9.9%;加工贸易出口完成10.11亿美元,增长9.4%。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年利用外资注册项目20个,增长42.9%;合同外资17407万美元,增长29.0%;实际到账外资11362万美元,增长4.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全市拥有公路货物营运车辆10206辆,公交车99辆,出租汽车374辆,全年旅客周转量达到65016万人公里,全市货物周转量达到262720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进一步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8082万元;电话装机总容量10.37万门,下降33.5%;固定电话拥有量11.81万部,下降9.5%,其中,住宅电话9.06万部,下降12.3%;移动电话拥有量61.63万部,增长3.4%;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9.13万户,增长13.4%。

    旅游业快速发展。 “金、海、山、泉”特色旅游全面开启,拉动旅游收入增长。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42.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2.8亿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税收增长较快。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80.21亿元,比上年增长6.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3.16亿元。全市国、地税完成税收40.59亿元,同比增长24.5%,其中,国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13.23亿元,地税系统共组织各项收入27.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32.6%。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市财政总支出41.32亿元,增长19.9%。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金额分别为373.95亿元、236.68亿元,分别增长14.2%和24.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370.02亿元和219.47亿元,分别增长14.3%、21.3%。在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中,单位存款145.32亿元,比年初增加13.15亿元,储蓄存款217.83亿元,比年初增加30.18亿元。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163.46亿元,比年初增加33.59亿元,中长期贷款34.78亿元,比年初减少5.17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保险公司共26家,其中人寿保险11家,财产保险15家。

九、科学技术

    科技立项水平不断提升。建立起科技立项信息库,加大优势潜力项目培育和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全年共有21个项目被列入了上级科技计划。

    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选择五大特色支柱产业作为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战略支撑和突破口,加大优势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支持力度,着力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跨越;围绕国家级开发区龙头带动战略,优先培育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海洋科技创新,关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成长,着力培育一批“小巨人”,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奋进的梯次发展态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24.88亿;国家电子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复审。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建设。加强专利中介机构的引进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知识培训,目前,北京一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落户招远,填补了招远没有专利中介机构的空白;深入开展了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零专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促进工程等专项行动,实现了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758件,其中发明专利239件,专利授权量达到558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创新驱动,重点支持一批水平高、带动力强、产业化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项目,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市有6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招金集团参与的“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有3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2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市有8个项目获烟台市科技进步奖;采取邀请烟台市专家、异地评审的方法,评出了2012年度我市科技进步奖25项。

    科技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了行业专家信息库、技术难题信息库。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成立了中国黄金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验收;建立了招远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强化了国家级创新平台孵化和带动作用;新增烟台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依托金宝电子的省电解铜箔和覆铜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省厅验收,并被评为省优秀工程技术中心。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普通高中4所,招生3365人,在校学生10663人,毕业生3595人;全市拥有职业中学3所,招生1694人,在校学生5359人,毕业生1435人;普通初中24所,招生5123人,在校生21393人,毕业生5641人;小学38所,招生4340人,在校生22710人,毕业生4982人;幼儿园119所,当年入园幼儿4358人,在园幼儿1334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为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98.7%。城市中小学公交车通达率及农村中小学校车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

    文化广电事业继续发展。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目前,全市14个镇(街道、区)均按一院、一站、三室、一校的配置标准建立了综合文化站,均被烟台市命名为“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投入近8000万元,覆盖率实现100%。市文化馆、图书馆均实现了免费对外开放,被山东省评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先进县”。粉丝博物馆和民俗馆配套建设进展顺利。粉丝博物馆现已征集各类生产工具110件,各类文史资料30份,图片100余张,确定了20个故事线索,传送给了北京的场馆设计公司。民俗馆根据规划局提供的外部主体规划设计图,制订完成了《招远市民俗馆实物布置建设方案》。

    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推进。今年以来,先后整理上报《烟台市非遗精粹》图片24张,文字材料6000多字。《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和《烟台剪纸(招远)》的传承人参加了在烟台举办的“文化遗产日”活动。黄金溜槽、粉丝传统生产、柳编三个非遗项目,10月份参加了在台儿庄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其中“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作为烟台市的特装展位在博览会展示。

    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43个,公共图书馆1个,展览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市图书馆藏书量56.35万册,其中图书35.56万册,报刊5832件,电子刊物千余种。全市共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套,广播人口覆盖率100.0%。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节目1套,电视人口覆盖率100.0%。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62个(包括村卫生室、诊所等),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3531张,卫生技术人员381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707人。拥有社区服务中心(站)1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2079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市有等级运动员236人,体育场馆1座,获全国青年柔道锦标赛冠军、全国大学生柔道锦标赛冠军、全国田径锦标赛三级跳远亚军,2012年共获山东省青少年比赛冠军11个,烟台市青少年比赛冠军21个,其中举重获烟台市团体总分第一名。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全民健身活动92次,共有28万人次参加。

十一、环境保护、城市建设

    城市管理全面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年共清运、处置建筑和生活垃圾8.12万吨,无害化处理垃圾8.12万吨,生活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质量达标率达到99.45%,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7个、烟台市级生态文明村126个。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进一步调整完善市域空间结构布局,在主城区,进一步深化了城市西部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升龙王湖景区景观设计;完成了温泉路、罗峰路、魁星路、文三线、金城路五条道路26.2公里的综合整治方案,初山路休闲一条街景观规划和建筑立面改造方案;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村镇规划。根据新型城镇化工作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完成了2个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和60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中国金都”城市定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综合功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市域交通网络趋于完善。全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达6.6亿元,城区公路里程达到216.39公里,新增7.75公里,城市道路面积345.24万平方米,新增14.46万平方米。桥梁47座,路灯9285盏,安装路灯的道路长186公里。全年完成园林绿化投资2.49亿元,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230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1207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3%。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新增0.5平方公里。

    城市公用事业快速发展。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6.0万立方米,供水总量1776.5万立方米,城市供水人口达到18.48万人。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180.86公里,新增29.3公里,供气总量达到621万立方米,用气人口达到7.83万人。供热管道新增20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15万平方米。

十二、民生事业、社会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331元,增长13.5%,其中工薪收入24714元,增长9.8%。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114元,增长13.3%。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637元,增长8.4%;衣着消费支出3251元,增长13.1%;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1501元,下降16.0%;医疗保健支出1424元,下降2.3%;交通通讯支出4530元,增长53.1%;娱乐文教服务支出2036元,增长12.5%;居住消费支出1995元,增长8.3%;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740元,增长5.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7.65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2辆、摩托车38辆、彩色电视机188台、空调器88台、微波炉88台、电脑118台、移动电话228部、健身器材6套。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456元,增长14.8%,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6610元,增长4.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992元,增长13.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706元,增长15.2%;衣着消费支出563元,增长8.5%;居住消费支出919元,增长12.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25元,增长45.6%;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679元,增长10.7%;交通通讯消费支出1033元,增长9.1%;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564元,增长3.9%;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103元,增长24.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7%。全市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43.36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83辆、移动电话184部、彩电121台、电冰箱103台、洗衣机81台,热水器72台,家用计算机40台,生活用汽车13辆。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帮困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城乡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20个,床位2477张,全年收养1737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604人,农村居民享有最底生活保障12125人。年内福利企业达25个,安置残疾职工548人,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518人,供养经费支出651.4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市共救助困难群众1656人次。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著。全市共有社会捐赠接收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16个,接收捐款848万元,受益16321人次。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功能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到年底,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单位675个,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职工达到90047人。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达58826万元,收缴率达99.67%。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042人,征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达29579万元,下降0.1%。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65814人,征缴失业保险费达4963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8187人,征缴医疗保险费达28372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5452人,征缴工伤保险费3546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9492人,征缴生育保险费1811万元。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到290667人。

十三、人口

    人口小幅减少。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205924户,人口为567487人,人口比上年降低0.5%,其中城镇人口254725人,下降0.4%。在全部人口中,男性为282014人,女性为285473人,市区人口达到17.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629人,人口出生率为6.38‰,死亡人口5377人,人口死亡率为9.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7‰。

    就业总量继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186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11人,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1166人。大力开展以城镇 “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为重点的就业援助工作,帮扶“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2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1.3%。年末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298元,增长13.1%。

    注: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更多关于 招远市统计公报 的新闻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更多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近更新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