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_连心网

首页 >  工作报告 >  市级工作报告 > 正文
合肥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5日在合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合肥市市长 张庆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平中见奇、稳中求快、调整转型、夯实基础”的总体思路,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顽强拼搏,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4650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8亿元、增长2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7.4亿元、增长14.5%;财政收入768.3亿元、增长1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8.6亿元、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3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8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0350元、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积极落实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新政策,适时推出稳增长40条等政策“组合拳”,增强经济调节的前瞻性和有效性,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努力扩大有效投入,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全年新开工项目4241个、增加22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47个、增加95个。鑫晟8.5代线、淀川钢板等项目建成投产,TCL冰洗基地、华南城、万达文化旅游城等开工建设,沙溪铜矿、龙桥铁矿采扩建等获得核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商品住房交易量增价稳。完善金融机构考核办法,新增本外币贷款950亿元,实现直接融资424亿元、增长73.1%,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工具成功运用,徽商银行赴港上市。深入推进“双百”活动,举办家博会、农产品对接会、新能源汽车展等展会170场,“万村千乡”、新网工程、“三社一会”等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信息消费、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加速兴起。制定促进外经贸发展政策,建立“走出去”企业孵化库,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实现进出口总额180亿美元。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43.3亿元、增长13.8%。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33.6亿元、增长22.9%,新型显示、机器人、公共安全等列入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在全国率先出台光伏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政策,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启动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意见,获批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3户、总数达711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4000亿元、增长18%。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期工程建成使用,400名工程硕士入驻,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正式启动,国家大科学工程未来网积极申报;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签约组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通过验收。修编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物流园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动漫及服务外包基地、特色商业街等加快建设。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建设,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近300亿元、增长21%。旅游总收入524亿元、增长14%,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000万人次,成为全国第三批台湾自由行城市,合肥航空公司加快筹建。

  (三)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实施“1331”空间发展战略,加快编制地下空间利用、综合交通、生态体系等专项规划。推进新一轮大建设,新建、续建工程813项,完成投资281.2亿元。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新桥国际机场开通运营,高铁南站、铁路枢纽南环线、合福高铁等加快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及店埠河航道、合裕航道升级改造等工程加快实施,总里程458公里的合六、合马、合铜、合淮等7条国省公路干线改造全面开工,环巢湖旅游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开建、2号线进展迅速。阜阳北路与铜陵北路高架顺利竣工,全市高架路网体系基本建成;繁华大道、方兴大道中段等建成通车,龙川路、肥西路等新建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气化合肥”步伐加快,合肥电厂6号机组及六水厂二期、七水厂一期建成使用,汽车客运西站投入运营,成功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深入开展“三城同创”,志愿服务实现制度化、常态化,9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数字城管”建设正式启动,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开工,垃圾焚烧发电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开展市容专项整治,依法拆除非法和到期户外广告1400多处。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强化城乡融合,加快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产城一体、联动发展,四大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城区都市产业园建设取得突破,五县(市)工业园区发展提质提效。加大支持力度,县域经济总量达1580亿元、占全市34%;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3.9亿元、增长15.7%。继续以“十大政策”、“十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支持巢湖、庐江加快发展。肥东、肥西、长丰进入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和中部百强县,肥西在全国百强县位次进一步攀升。粮食生产和畜牧水产业稳定发展,特色规模农业面积突破300万亩。改造县乡公路150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1座,建设农村饮水工程53处。

  美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136个省级中心村和930个自然村整治全面展开,49个重点示范村建设全部完成,以“三线三边”为重点的全市域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加大工作力度,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巢湖综合治理,积极申报国家级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与国开行合作一期16个项目完成80%工程量,二期98个项目陆续开建,三期项目积极谋划。对74个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南淝河、十五里河、兆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实施,朱砖井、王小郢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基本完成,环巢湖乡镇3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开工,建成首个藻水分离港,巢湖流域11个考核断面7个基本达标,湖区蓝藻水华面积、频次及藻密度显著减少。深入开展城乡绿化大会战,完成植树造林36万亩、城区绿化1500万平方米,大蜀山、滨湖湿地双双晋升国家森林公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考核验收。午季秸秆实现重点区域全面禁烧。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和应急预案,出台机动车排气污染、扬尘污染以及“黄标车”限行等管理办法,实时发布PM2.5监测数据;编制马(合)钢公司搬迁转型方案,以安徽锦邦化工各套生产装置关停为标志,化工企业全部实现退城进园。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国企改革不断深化,荣事达三洋与惠而浦开展战略合作,合肥赛维顺利重组,庐江矾矿破产改制稳步推进。修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和优化投资环境条例,出台26条支持政策,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推动全民创业,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近2万户、增长23%。累计132家企业参加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33家完成,提前实现“十二五”目标。出台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平稳实施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营改增”扩围试点顺利推进。颁布全国首部地方法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新提升。巩固基层医改成果,9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药品零差率销售落实到位。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0多家,累计流转土地面积239万亩,庐江成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拓展“合肥之友”等招商平台,“百名县干大招商”等活动取得实效,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重点区域招商成果丰硕,与央企和知名民企合作深入推进,完成招商引资2550亿元、增长2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荣获中美友好城市可持续发展奖。申创综合保税区进展顺利,空港经济示范区启动建设。积极促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达成武汉共识,成功承办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3次市长联席会。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和扩容全面提速,滁州市整体加入。加强与皖北及皖西等县结对合作,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区加快建设。

  (七)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在全国率先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和社会服务“1+4”政策。全面实施“33+14”项民生工程,全市民生支出48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76.8%。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8万人。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市缴费标准、基础养老金标准、最低补贴标准“三统一”。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左右。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年人均1800元以上,散居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200元。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80岁以上高龄津贴提前实现城乡全覆盖。修订廉租住房保障和管理办法,开建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66万套。100个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开,惠及5.3万户居民。实施42个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完成房屋拆迁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加强商贸便民体系建设,启动城区64个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基本建成肉菜流通追溯体系。

  (八)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出台城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学前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制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高质量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全部达标。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全国示范。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增3家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美术馆、科技馆、百戏城在滨湖新区开工建设,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改造工程正式动工,首批20个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全面铺开,首届全民文化周系列活动参与群众50多万人次,市民合唱团、市民交响乐团等民间文艺团体走向国际舞台。成立市社会科学院,《合肥市志》正式出版,《合肥通史》加快编纂。蜀峰湾体育公园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参赛第十二届全运会创历史最好成绩。编制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探索实行“大社区”等多种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出台加强电梯安全工作意见,实现三年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全行业退出目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持续打击非法营运、非法传销,强化社会治安动态化管控,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第三次捧得“长安杯”。深入开展联合接访、党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等活动,坚持开展风险评估、矛盾调处,信访维稳取得新成效。强化利益导向机制,推进人口计生转型发展。扎实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示范市。制定城市人防工程规划,人防民防进社区全面推进。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促进宗教和睦。巩固和提升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创造性做好国防教育、征兵等工作,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应急管理、防震减灾、统计、气象、档案、保密、仲裁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们严格依法履行政府职责,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04件、政协提案533件。出台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纲要,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规章12件;大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市本级由282项减少到152项、精简率达46%。制定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实施意见,推行基本建设项目收费目录管理,开展为民服务窗口经营性收费行为专项整治,规范清理行政审批中介组织。第三次市直机关公务员转任平稳推进。首次开展政府工作创新奖评选,10个项目获奖。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办公用房清理等要求,市直部门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党政干部因公出国人数同比下降18.8%,全市性会议和文件数量大幅压缩。

  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项工作勇于率先、争创一流,荣获一系列国家级表彰奖励,部分经济指标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跻身或接近“十强”,实现了本届政府的良好开局。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肥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合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增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供求矛盾凸显;在城市管理、征地拆迁、信访维稳等领域,矛盾纠纷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巢湖综合治理任务艰巨,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思想解放程度和改革创新力度与形势任务要求尚有差距,政府职能转变、效能提升和工作落实仍存在薄弱环节,“四风”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我们一定加倍努力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2014年政府工作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宏观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总体上看,国内外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大走向没有变,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趋势没有变,合肥处于黄金发展期的大格局没有变。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和风险,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准备,以工作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更要看到机遇和利好,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奋力谱写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总体要求和“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推转型,以改革惠民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谋求跨越,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为在全国提前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今年,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改革攻坚突破

  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全面改革,以先行先试放大改革红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营造体制机制优势上迈出新步伐。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分类监管,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和布局,突出资本管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落实产权保护制度和各项扶持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特许经营领域。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预决算公开和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强化全过程绩效管理,盘活各类存量资金,试行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争取获批民营合肥银行、多设商业银行机构,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整合重组。深化“借用还”一体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债务计划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整合提升市建投、国控、工投、兴泰等国有资本营运平台实力,探索引入海外低成本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尝试通过政府增信等有效途径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拓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全面推进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积极构建区域性要素大市场。推进价格改革,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科学的中小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推进各类群体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全市的信息化社保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实施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运行、分类补贴和梯度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推进其他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大部门制改革,完成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卫生与人口计生机构整合。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六分开”,推行“代建制”,探索实行拆迁安置先建后拆模式。加快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户籍、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农村产权等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深化市政园林管养体制改革,推广市场化造林与养护机制。

  (二)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拓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格局,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上迈出新步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四大开发区、城区都市产业园和县域工业园区承载服务功能,提升“合肥之友”招商引资引智、宣传推介合肥的平台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高校校友会等中介作用,深化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以及央企、知名民企的合作发展,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层次。全年完成招商引资2950亿元、增长1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亿美元。

  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对接,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争取自贸区建设试点。大力构建特殊监管区、特色口岸等开放平台,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空港经济示范区和江淮航运中心等建设。积极开辟亚欧大陆桥、海铁联运等新型对外物流通道,加速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力推进外向型支柱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外向发展,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跨国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着力拓展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力争全年完成进出口额160亿美元。

  推动区域合作发展。落实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鼓励企业和园区与俄沿岸联邦区开展合作,扩大和推进与国际友城结好。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区域交流互动,推进县(市)区工业园区与先发城市合作共建。落实武汉共识,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承办好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加快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一体化,积极与皖江城市带聚合发展,努力形成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进一步做好定点帮扶和结对合作工作,支持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发展。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迈出新步伐。

  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创新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强化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等支撑平台建设,争取国家大科学工程未来网获批,加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组建步伐。推进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与企业联合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共建研发中心,转化科研成果。加快“一中心三基地”二期工程建设,推进高校、院所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加速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服务机构,发展壮大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一批科技创业孵化器,全年技术交易额增长30%以上。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大力实施培育计划,催生一批种子期高科技企业和科技小巨人。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100个以上,力争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20%。加强人才特区建设,进一步放大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效应。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30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

  加速科技金融结合。完善科技投入体制,探索科技专项资金事前支持、有偿使用机制,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建立风险容忍机制,设立天使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拨改贷基金,推出高科技企业创新贷、科技保险、专利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抓住新三板扩容、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的机遇,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股份制改造、股权融资和挂牌上市。

  (四)大力推动产业升级

  聚焦重点产业,调整政策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新步伐。

  壮大新兴产业。围绕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积极谋划实施京东方10代线、联想合肥基地二期等重特大项目,吸引一批核心配套企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显示、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突破微小型燃气轮机、数控机床等关键技术,加快南车、北车合肥造修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分布式光伏屋顶、光伏大型地面电站、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光伏下乡扶贫等工程,加快建设“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推进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加快编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规划,积极申报半汤国家生物经济先行区试点。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住宅产业化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加快推进“双千工程”,促进汽车、家电等支柱产业转型发展和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主导产业培育1~2个百亿乃至千亿级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争创2家国家级、10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积极实施瑶海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全国试点工作,启动马(合)钢公司搬迁、转产等一批项目。

  提升现代服务业。依托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加快推进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提升动漫产业,拓展服务外包业,建设国际研发服务外包创新平台。大力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研发、设计、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大力开展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加强物流园区和物流平台建设,加快华南城、宝湾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环巢湖旅游开发,加快实施万达文化旅游城等重大项目,提升半汤、汤池温泉度假区等景区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区域性会展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特色展会。大力发展网络购物、连锁经营。积极推进特色商业街和夜市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项行动计划,积极发展都市高效农业、环湖生态友好农业、沿路规模设施农业、山岭特色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快60万吨粮库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双百双超”工程建设,着力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安徽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样板,扎实推进庐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五)加强城市建设管理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上迈出新步伐。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新桥国际机场配套设施,推进骆岗机场转型利用。全面建设轨道交通1、2号线,启动建设3号线。加快高铁南站、铁路枢纽南环线、合福高铁等建设,启动庐铜铁路、商合杭客运专线建设,推进合安九快速客专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建设,推进店埠河、兆河、合裕航道升级改造。全线贯通环巢湖旅游道路,加快合六、合马、合铜、合淮等国省干道改造,实施合宁、合安、合徐等高速公路扩容工程,推进济祁高速、北沿江高速合肥段前期工作。

  增强城市承载功能。统筹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完善骨干路网,加快畅通二环、方兴大道西段、魏武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巢湖南路、高铁路、龙川路等主次干道建设。健全微循环,推进长岗路等一批支路建设,改造一批小街巷,建设一批停车场。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新增和更新一批公交车。大力推进“气化合肥”,加快龙河口引水、金源热电厂扩建和天然气绕城高压管网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巢湖华能电厂二期,做好神皖庐江电厂等前期工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薄弱环节实施攻坚,深入开展“三城同创”。理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属地责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网格的主体功能。加快“智慧合肥”建设,整合公安、民政等资源,构建统一的社会信息综合共享平台。全力争取国家信用城市建设试点。加强违法建设、非法户外广告和“三车”治理,严格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加大非法营运打击力度。建立物业企业履约保证金制度,完善无物管小区管理办法。规范摊点设置,推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严控固废和噪音污染。

  (六)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四化同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统筹力度,在建设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迈出新步伐。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1331”空间发展战略为引领,修订完善大中小结合、产城融合、功能互补的市域新型城镇化体系规划。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编国土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四规合一”导则。提升县城、中心镇和新市镇规划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环湖特色十镇。巩固扩权强镇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成果,完善分类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居民居住证制度,促进农民有序市民化。坚持市与县(市)联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与国开行合作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一期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围绕工业化主战场的定位和跻身全国百强县的目标,坚持工业立县,深入实施县域工业倍增工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先进制造业、资源开发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城市配套工业,推进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坚持“产城园”一体,大力推进省级开发区、专业园区、重点乡镇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和扩容升级,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持高新、经开等国家级开发区与巢湖、庐江等地开发园区共建一批投资大、就业多、效益好的大项目。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会展等县域服务业,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全面建设美好乡村。增加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入,构建多元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大力实施以“三线三边”为重点的全市域环境整治,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垃圾收集、污水治理、造林绿化、安全饮水等建设。改造县乡道路12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43个,大力发展城镇交通。加快实施董铺和大房郢水源地、新桥国际机场周边、庐江汤池等一批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综合利用现有集体用地、水面、场站和房屋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落实好各级支农惠农政策,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七)全力打造生态文明

  以环巢湖综合治理为龙头,以“山”、“水”、“绿”、“气”四篇文章为载体,在打造美丽合肥上迈出新步伐。

  大力度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以规划为引领,加强系统设计,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分批实施、交叉进行、统筹推进”的原则,确保示范区一期项目全面竣工、二期项目进入收尾、三期项目开工兴建。扎实推进环巢湖防洪治理、引江济巢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大力开展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实施十五里河、二十埠河东支、板桥河上游等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陶冲污水处理厂、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密断面水质分析和预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矿山治理与修复相结合,突出抓好压缩开采规模、关闭矿山、废弃矿山复绿等专项行动。

  多举措防治大气污染。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大力实施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以“一尘两气三厂”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和“黄标车”限行、淘汰力度,上半年全部淘汰市级及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公交车中的“黄标车”,下半年起市区一环内全面限行“黄标车”。强化建筑扬尘整治,进一步完善经费专户管理和履约保证金等制度。实行午秋两季秸秆重点区域全面禁烧,持续开展秋冬季节烧荒整治专项行动。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燃煤电厂、热电企业及水泥厂脱硝,加快重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和燃煤小锅炉淘汰。推行城区道路湿式清扫和机械化清扫,年底前完成二环以内及主干道两侧裸露土地绿化硬化。实行联防联控,积极推进建立长三角地区和合肥经济圈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与2012年相比,今年力争下降3.75%以上,2017年力争下降25%以上,空气质量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10位。

  高标准实施造林绿化。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按照“一湖一岭、两扇两翼、一核四区、多廊多点”的城市森林空间布局,突出抓好环巢湖、水源保护地、江淮分水岭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完成植树造林24.5万亩。加快实施植物园二期、陶冲湖公园、蜀麓公园等景观整治提升工程,大力推进方兴湖公园、滨河公园、城市森林公园等建设,积极打造王咀湖、南滟湖、牛角大圩等一批生态湿地公园,提档升级城区道路和重要节点绿化,完成城区绿化1000万平方米。

  全方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静脉产业,建立生产、流通、消费等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争取高新区等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严格供地准入条件,强化批后监管,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加大低效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制定存量土地升级改造办法。

  (八)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在建设幸福合肥上迈出新步伐。

  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三大”提升工程,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升级版”。实施薄弱学校提升工程,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率达88%以上。实施师资队伍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公办幼儿园和“公建民营”普惠园。加快合肥七中搬迁,启动合肥十中新校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加快高教基地建设,推进合肥幼专、工业学校、经贸旅游学校新校区建设。支持合肥学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发展。完成社区大学平台建设,推动终身教育向纵深发展。

  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大创业孵化、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工作力度,统筹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困难群体等就业创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万个。全面实行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专户管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失业人员等群体基本生活。推进和完善各项社保关系的制度衔接与跨区域转移接续。开展社会保障卡增设金融功能试点。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村五保、优抚对象、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加快建立新型城乡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城区“10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快公租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建设,全年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4.5万套,拆迁改造城中村和危旧房30个,全面完成120个、5.74万户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提升健康城市建设水平。积极扩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设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居民健康信息卡,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养生、健康等产业。继续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加快建设市外来动物及动物产品报验站。严格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二次报销制度。逐步提高农民参合标准,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备战省第十三届运动会,高水平办好环巢湖国际马拉松赛、中日韩围棋名人擂台赛等重大赛事。

  推动文化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精品创作,精心筹办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全民文化周等重点文化活动,加快省美术馆、科技馆、百戏城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启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整合打造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社区文体活动小广场、农民文化乐园等特色文化载体,全力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推进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合肥园区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新媒体建设,推动合肥报业、合肥广电全媒体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继续探索“两委两站”、“大社区”等多种社区管理模式,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一批社会组织孵化园,培育一批专业化新型社会组织。深化“平安合肥”建设,全面建成“天网工程”,完善打防管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严格落实信访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行联合接访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构建统一指挥的应急平台,完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推进人防民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特种设备、油气管线、危化物品、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大打击非法传销力度,深入开展“创建无传销社区”活动。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启动合肥(滨湖)气象科技创新园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优质高效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对台、地方志、档案、残联、保密、社科、仲裁等工作。

  三、政府自身建设

  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建设创新型政府。坚持以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难题,积极争取和用活用好“先行先试权”。完善政府工作创新奖评选办法,再推一批创新力作。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规范保留事项,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全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广泛运用电子信息等技术,推行网上审批,建设“智慧政府”。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完善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调研、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着力构建反“四风”、接地气的常态化机制。健全“12345”政府热线服务功能和办理机制,完善网络问政办法,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强化效能建设,推行“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巩固和提升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成果,加大明察暗访和问责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大力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全面改进文风会风,严控检查评比表彰,务实举办各类展会。

  (三)建设法治型政府。完善政府常务会学法、政府法律顾问、规范性文件制定及备案等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风险评估、实施效果评估等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推进协商民主,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效率和质量。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虚心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四)建设清廉型政府。推进政府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全过程效能监察,加强政府采购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管理与监督,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强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完善结果运用机制,加大整改落实力度。改进政风行风评议,强化行政绩效考核。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创新公务员管理机制,加大公务员教育培训力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勤俭节约办事,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能力水平,时刻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各位代表!

  改革洪流催人奋进,跨越征程时不我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为实现“新跨越、进十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特大城市而努力奋斗!

更多关于 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 的新闻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更多 推荐新闻
推荐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最近更新
阅读排行